家长们把自己的饺子包好,有的皮薄,有的皮厚,有的干爽,有的黏糊。这些饺子都要拿到名叫学校的这口锅里一起去煮。 这时候就尴尬了,有的饺子一下锅就烂,有的饺子煮半天不熟,有的饺子不仅自己烂,还要粘住别的饺子。 老师这会儿可就尴尬了,完好无损的不让任何一个饺子烂基本是不可能的,所以只能保持大多数饺子不烂,保证烂了的饺子凑合能吃。 烂了的饺子,用漏勺隔着不让分散;粘在一起的饺子,就强行用筷子分开,于是搞得一些本来就烂的饺子更烂。好的饺子放在一起。 等饺子熟了的时候,坏的放在一起,好的放在一起。 这时候餐桌上的家长表情各异,有的嫌自己的饺子破了大闹学校,有的则是窃喜不已。 老师说,各位家长,饺子烂不烂不仅仅是煮的问题,跟包的问题也有很大关系,希望饺子包的不合理的家长,回去可以练习下学习下,下次饺子包的好了,就不会烂了。 于是老师被骂不负责,煮的不用心,不够努力,没有职业精神,而自己没时间,没技术,没办法。 但是奈何学校是个煮大锅饭的,不是搞定制煮饺的,不可能一个饺子一个饺子去煮,这样的成本和效率决定了这么做是不可能的。 所以只能是,烂的饺子继续烂,好的饺子继续好。 等过了几年后,家长们要升级学校了,于是更蛋疼的来了。 好的学校,要看家长包饺子的水准,所以包饺子不认真的家长,都去不了好学校。而好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好学校,也就是煮出来的饺子都很完整,家长技术好,老师技术也好。 那些技术不好的家长,只能去找其他学校,于是,饺子接着烂。 这时候家长都忍不住了:

  1. 用漏勺隔出来烂的饺子,是在搞饺子分级化,为什么家长交的同样的钱,老师却不能一视同仁?
  2. 煮饺子的人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,为什么好学校就能煮都不破的饺子,而你不能?

老师回答:

  1. 我如果一视同仁按好饺子的煮法煮,你的饺子就成了饺子汤了,因为好饺子我管的反而少。
  2. 好学校煮的都是好皮儿饺子,我煮的饺子什么皮儿都有。
家长: 反正你用漏勺隔离就不对,反正你用筷子强行分开黏在一起的饺子就不对!

这种问题属于杠精舒适圈,一套非黑即白加圣母视角就能常胜不输。 一说体罚就是违法,就是老师能力不足,就是伤害学生心理。在这种人眼里,老师应该是万能的。 但这种论调,往往有个漏洞,就是这么说的人,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去搞定这些问题学生,反正不允许你体罚,至于其他办法有没有用我就不管了,你要体罚你就是有问题,颇有种无赖的感觉。 孩子的成长,是靠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,老师并不是万能的,不要什么问题都让老师想办法,说到底,孩子是他亲生家长的孩子。 从小到大,从纯靠天性本能行事的小野兽,从幼儿园开始接受公共的秩序教育。他们会学习到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什么是普通的,什么是优秀的。这是他们从野兽到人的进化过程。 所以有成人这一说,有未成年保护法这一说。成人了,就说明整个变人培训已经完毕,你的所有操作都可以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法律所约束。反之未成年,还为成为人,所以需要保护。 法律条例是固定界限的,成年的年龄也是固定界限的,但是教育却存在很大的变量,小兽的性格也存在很大变量,没有量化标准。比如有的是城市教育,有的是农村教育,有的天生温顺,有的天生暴躁。 以上的变量,也就导致了,有的人在过了成年年龄,还没完全进化成人,更别说,九年义务教育内这个年纪,是处在大概率都没有进化完毕的年龄。 他们叛逆,他们听不进去道理,他们向往刺激,他们向往被关注,他们向往很多,获得这种感觉的方法也有很多,有的通过学习来证明,有的通过捣乱来证明,有的需要在游戏里证明自己有所长,有的需要通过欺负别人来获得存在感和自信。 他们的生存规则,和成年人的规则完全是不一样的。 所以好的学校就挑生源,把靠学习的,听得进去话的,性格温顺的,不捣乱的生源聚在一起,所以学校更好,这种学校可以讲民主,讲素质教育,因为他们不太担心,有捣乱的学生存在,即使有,也是极少数,处理起来很简单:退学。 但是坏的学校一般管的更严格,因为这里的学生大多性格跳脱,什么样的都有,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手段才能压制住。 那么好的学校不必多说,坏的学校怎么办?还能怎么办? 看《放牛班的春天》很感动,感动于老师的理想主义,感动于老师的身体力行,但自问,我们感动的是老师的无私奉献,我们感动的是老师被占便宜毫不计较:人家凭什么对你无私奉献?奉献是美德,而不是责任和义务。 回到现实:拥有《放牛》中主角老师这样的素质的老师,肯定不会选择差的教育环境,大把的好学校等着人家。即便这样具备这样素质的老师,恰好到了差生很多的学校,他又能否把这班孩子改变过来?毕竟电影是电影,结局是写好的。 学校这个地方,是个批量加工的地方,而不是个性定制的地方。 尴尬在于,这个批量加工的对象,确实客户的唯一,都是各种个性存在,所以客户以个性定制为要求。 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,因为个性定制的价格很高。